【我是律师】他以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每日快播
编者按:
【资料图】
能言善辩、口齿伶俐、追逐正义、收入颇丰,这些是影视剧的律师。现实中律师职业的艰辛程度远超乎你的想象。枯燥的法律专业学习和通过率极低的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已经让人不知道掉了几层皮了,但这只是迈向执业律师的前期准备。只有对这个职业真正热爱的优秀人才才能走到最后。今天起,法治频道推出《我是律师》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贵州优秀律师代表,聆听他们的精彩故事。
人物小档案
郑世红,男,汉族,民建会员,法学硕士,一级律师,国浩律师(贵阳)事务所主任,贵州省律师协会生态文明专业委员会主任,贵州省生态文明律师服务团秘书长,贵阳国浩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所获荣誉
2013年、2018年两度荣获贵州省律师协会“全省优秀律师”,2017年获“2016中国律界公益榜单最佳公益诉讼奖”,2020年获中国民主建会贵州省委员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贵阳市律师协会“公益奉献奖”,2022年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阳仲裁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优秀仲裁员”。
在郑世红的律师生涯中,有好些“首”字开头的精彩瞬间,这些高光时刻都绕不开生态和环境这两个关键词:
参与办理我国首起胜诉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代理全国首例公民个人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主持磋商全国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专业机构成立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民调解委员会。
其中有些案件虽已过去多年,但郑世红依然记忆犹新。
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的某水库,不仅是灌溉用水,还是当地村民饮用补充水源,但长期被工业废水污染,政府还曾经用水罐车给村民送水应急。因污染源在贵阳辖区外,行政执法部门又不能跨区域执法,贵阳市的环保部门鞭长莫及,多年来都没有能够有效解决问题。
2015年的一天,环保公益组织贵阳公众教育中心志愿者找到郑世红,希望能够通过公益诉讼斩断污染。郑世红到现场勘查发现,污水是从与水库相连的一条水渠流入,水渠的水体表面几乎被油污覆盖。沿着水渠逆流而上,发现污水是从与贵阳相邻县交界的一个地下溶洞流出,流出的水几乎呈纯黑色,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溶洞上方是该县的工业园区,里面有制药厂、养殖场等,究竟是哪家企业在排污?志愿者认为,找不到排污企业就把工业园告上法庭。但郑世红没有轻举妄动。打官司要讲证据,在难以确定污水排放企业的情况下,将工业园内的所有企业都告上法庭不现实,举证难度也大,败诉风险大,这条路走不通。
郑世红之后又多次到实地查看,通过分析研判,他认为,诉讼目的是治理污染,不是赔偿损失,这样一来就可以另辟蹊径,不走环境公益民事诉讼的老路。
根据《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和《贵州省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工业园区管理者的环境保护责任,如果将政府告上法庭,通过环境公益行政诉讼的方式促进政府主动履职,从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但问题又来了,工业园不属于贵阳行政管辖范围,贵阳的法院如何管得了其他地方的政府?郑世红提出,如果以污染结果地在贵阳确定管辖,不知是否可行。带着问题,郑世红律师又查阅了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查寻相关案例,并就此问题咨询法院,最终确定方案是可行的。
起诉后不久,中心志愿者传来一个消息,说被告找到他们,主动表示愿意整改,同时希望通过调解结案。但是,本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案件调解范围,如果撤诉,又担心被告不继续整改,需要有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司法文书予以保障。怎么办?
郑世红认为,被告主动整改,诉讼目的已经部分实现。现在是如何保障诉讼目的完全实现,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是要求被告立即采取行动,污染治理迫不及待,二是商讨解决方案。
于是,郑世红与中心志愿者一起,监督被告治理措施,邀请专家对污染状况及水纹地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已关停企业遗留的有害废液进行处置,对6家产生生产废水的企业进行整改,搬迁了上游某养殖场等,并计划建一个污水处理厂。
但如何结案仍然是一个问题。经过与法官探讨,与中心及被告沟通,到司法行政部门协调争取支持,到相应的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具体对接,最终找到了一条可行又有保障的路径,即通过人民调解方式,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申请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该调解协议书的效力,有了司法保障之后,中心再撤回起诉,这样既可以促进被告积极主动整改,又有法律强制执行力的司法文书保障,案件实现了双赢。案件最终入选了“中律评杯”2017年度十大生态环境案例。
10多年来,郑世红见证了贵州律师参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过程,代理了20多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从纠纷解决,到参与多部地方生态环境立法的起草及评估,深度参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贡献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熊瑛
编辑 文丹
二审 程星
三审 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