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小庄&周雯静:了解避孕的历史,并不是让大家不生孩子
由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和上海风之回响工作室共同策划的“交界译丛”第三本《避孕简史》(前两本分别是《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近日出版。《避孕简史》聚焦女性议题,是国内第一本剖析避孕和性别议题的跨性别简史。新书出版之际,出版方邀请了该书译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员、果壳联合创始人小庄和知名青年艺术家周雯静,一起从性别的视角聊一聊《避孕简史》这本书,以及她们对于相关议题的思考。活动由该书编辑、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的林烟霞主持。以下是本次对谈内容的整理。
(资料图片)
讲座现场主持人:这本书的题目本身还蛮有冲击力的,它涉及与女性以及医疗卫生等行业相关的一个话题:避孕。这个议题和我们大家的生活有着很紧密的联系,那我们首先就请两位老师分享一下,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避孕这个议题,或者说受到相关的教育是在什么时候,有什么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小庄:我从小生活在医院的环境里,妈妈是地方医院的医生,爸爸在部队医院。我最早接触到跟避孕有关的东西,其实就是避孕套。那时候妈妈经常会把我带到医院里去玩,药房阿姨很喜欢我们这些小孩子,会给我们“玩具”玩儿,每次新到的计生用品,她会先留一包,并偷偷告诉我们来拿。一帮小孩排着队每人领两个“气球”,我还会等他们都走了再跑去问阿姨多要两个。除了把避孕套吹鼓起来当气球拍来拍去,我们还会把彩色的墨水兑水灌进去,卷出一个个小球来做一堆造型……医院里的小孩都玩得不亦乐乎。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直到成人以后我才领悟过来我当年玩的气球是什么。
周雯静:我是1989年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在差不多大一的时候有朦朦胧胧的那种性教育的课程,可是关于避孕的问题仅仅只知晓短效避孕药和避孕套两种,且都是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大家还会把避孕套打孔后挂在钥匙扣上,当做一个很酷的事情,可是关于它背后真正的常识是知之甚少的。
《避孕简史》,【美】唐娜·J.德鲁克/著 小庄/译,商务印书馆·涵芬楼文化/风之回响RESONANCE,2023年6月版主持人:从两位老师的回答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我们对避孕的相关议题是倾向于避而不谈的,对于避孕器具也不会直接接受。这本《避孕简史》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蛮新颖的一本书。请小庄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避孕简史》大概讲了什么样的避孕技术发展历程?小庄:这本书基本上是从现代视角来讲述的,第一章里面就明确说到,这段历史从1882年开始,那一年荷兰的一个诊所可以给患者戴子宫隔膜,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具备了一定功能性的科技产品,和早期的那些以民间经验为主的避孕法是有所区别的。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隔膜是需要患者亲自到诊所让医生给佩戴的,之后还需要一定的卫生环境来维护。这背后隐含的真实就是,这种女性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人群当中的少部分,属于有钱阶级。而对于更多贫穷的女性来说,她们支付不起子宫隔膜的费用,只能退而求其次去选择一些廉价的、效果也更差的避孕用具。要看到,一直以来避孕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女性发起的——尽管也有针对男性的产品,比如避孕套,它其实出现得非常早,最开始可能是一些动物的肠子、鱼鳔之类,但男性采用它们只是为了健康,更多是惧怕性病传染才会去用,直到现代社会之后,男性才大量使用。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怀孕的后果一定是女性自己去承受的。所以像早期的贫穷女性,只能借助各种各样的洗剂、栓剂之类江湖偏方,这些东西有没有用还在其次,它们都具有刺激性,用起来非常令人不适。我在翻译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说是带着一种身体隐隐作痛的感觉的,我在脑补她们经受的这些磨难。此外,世界各国可能都会用一些莫名其妙的草药,大多数可能是通过毒性造成内分泌紊乱来干扰女性生育,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另外还有一种择时法,就是尽量选择非排卵期,但人类直到20世纪才真正做到对排卵期知识的准确掌握,所以书中记述的那些早期指导基本上都错得一塌糊涂。在美国,大概在20个世纪中叶,优生学盛极一时,甚至很多科学家都持有过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如果有些人确实是在一个不健康的状态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甚至可能天生带有某些疾病,生命质量必然不高,那么这些人就会被强行抓去绝育。可以说,这是一个极端理性甚至冷酷的想法。到了现代,差不多是1940年,橡胶技术发展以后,可以拿来做成避孕套,后来又被乳胶所取代。1960年,短效避孕药问世,这时才有一种比较靠谱的、女性可以自己来掌控的方法,并且保持一定的有效率。
主持人:我们知道周雯静老师一直特别专注于避孕器具给女性带来的一切,她还以此创作了一些非常特别的艺术作品。现在就请周老师同我们分享一下她的艺术创作。
周雯静:我先讲最主要的作品:《女人系列·节育环》。这是我在2014年创作的,作品的缘起很简单,2011年时我陪母亲去取环,她佩戴了20多年的环,当时已经嵌到肉里面了,取出来之后就出现了大出血的现象。这件事情第一次对我的家庭造成打击。于是我想要去了解这个物件是什么,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有多少人在使用它。当我越来越了解这些东西时,我发现了很多惊人的事情。从2011年开始一直到2014年,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我开始了田野调查,先后采访了50多位曾经配环的女性,最终在2014年,我将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300多个真实的节育环的形状按照1∶1的尺寸,按其最早的材料把它们还原制作出来,放在了精致的蓝丝绒上。国家卫健委历年统计年鉴数据表明,近50年中,有5.4亿人(次)女性曾安装金属节育器。节育环背后的运行机制就是将其放置到女性的子宫内部,形成一个永久性的炎症,导致精子无法着床。我想知道这样一个运行机制,在女性的体内,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不断地去做田野调查。这个作品在2020年6月份突然火遍全网,一夜之间我收到两三万条留言,很多人向我讲述了她们的真实经历或者自己母亲的经历。这可能是我收到的最庞大的一个田野数据。紧接着就开始有很多医学相关的工作者在网络上科普节育环是什么、对女性身体的伤害有哪些。后来有很多女孩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叫“带妈妈取环”的运动,有两千多万的点击率。同年10月份,连人民政协网都发文,标题就是不要让节育环再留在女性的体内。我也真正了解到,一件艺术作品是真的可能介入到社会的。
周雯静作品《女人系列·节育环》主持人:通过小庄老师和周老师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避孕的器具还是药物,它们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或如这本书里所说,避孕从来都不是一项中性的技术。小庄老师在译者序里面有一句话“避孕的历史其实是女性争取自己身体自主权的历史”,周雯静老师也在她的推荐语里面提到“生育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现在,我们对避孕和谈论避孕的态度都相对开放,那是因为有许多避孕历史上的先驱者,这本书书中也介绍了一些,请两位老师与我们分享一下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和人物吧。小庄:我在序言里面写到过一个非常标志性的人——玛格丽特·桑格。现在我们能使用短效避孕药,得归功于她。她早年是一个护士,受过非常好的家庭教育,包括她父亲都很支持女性权益运动。所以,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办刊物、写专栏,用她知道的那些知识来给年轻女性一些生育指导。等到她有了一定条件以后,还开办了节育诊所。但美国自1873年就有一个叫《康斯托克法》,明文禁止分发所谓的淫秽用品,节育用品之类都属于其中,所以桑格的诊所开办第一天就被关掉了,之后也在持续受着各种打击。这个过程让她成为一个非常有力量、有策略的运动人士。后来,她找到一个团队,把女性短效避孕药研究出来,给自己这一生的奋斗画上了完美的句点。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医学的进展是要历经各种艰辛曲折,可能需要很多勇猛无畏的人去突破一些东西。而从伦理层面来讲,我们看他们当时做的很多事情,其实现在是没有办法做的,因为短效避孕药的研究过程当中有很多女性被试受到了伤害,比如一开始可能不知道激素要到多大量才有效,所以人体试验中所使用的剂量相当于现代药片中的几十甚至几百倍,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无法预估。让我们记住这一点,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权利,真的是之前很多很多斗争和牺牲换来的。
玛格丽特·桑格周雯静:在整个自由主义的环境当中,对避孕药的负面评价是政治不正确的。当你在浏览器搜索“避孕药”三个字的时候,它首先出来的词条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例为没有疾病的人而发明的药物。实际上对于心血管有疾病的或者是有血栓、血管脆弱的人来说,这个药物有很大的风险,但在我们的文化中并没有提及。由此,这本书也是祛魅的一个过程,书中涉及人类的怀孕和堕胎,包括节育的问题,它能让你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让你在某些时刻不至于那么紧张。说起案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前段时间我的一个编辑好朋友的母亲,她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读了研究生,是个知识分子,有自我意识,是绝对不愿意承认自己脆弱的,即使当她身体出现了问题,取环后大出血时,她跟女儿谈起这个事情都云淡风轻:“我身边所有人都是这个样子的,这很正常,我们这代人就这样子。”她甚至不愿意就医,直到朋友把我讲述那么多案例的视频转发给自己母亲的时候,她妈妈看完一瞬间就哭了,她说原来自己经历的这个事情是不正常的,甚至不应该经历这些。在这个大时代,大家都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
主持人:通过刚才的分享可以看出《避孕简史》这本书是用一个比较冷静且世界性的视角来总结避孕历史的。实际上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私人的一个事情,很多的女性——当然也有男性在其中——可能都有一些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实际上这也和我们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是完全关联在一起的。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避孕这件事情远远不只是一个避免怀孕的医学行为,它和政治权利、情感关系等都有很大的联系。
小庄:这本书不只是为我们梳理了避孕技术、理念的发展,它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观点:生育公正。在书中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涉及三点,一个是生孩子的自由,一个是不生孩子的自由,第三点是如果你要生孩子,你要在一个健康的、有承受能力的,能够给他/她很好的养育和教育的环境里面去生。所以,选择很重要。从生物角度来讲,我们身为女性,至少到目前为止必然地承担了人类繁育的主要责任,但落实到每个个体,她需要衡量自己适不适合在某个时间去生育,她可以从自己的衡量做出选择。
主持人:小庄老师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就是生育公正。我们谈论避孕,目的并不是让大家不生孩子,而是在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我们需要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里面去生育以及养育。我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就一直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为什么要去了解这些事情?请问两位老师认为我们现在读《避孕简史》这本书的意义何在?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大家带来什么?
小庄:这本书是一本轻学术著作,它可能不那么通俗好读,但它也不艰涩。作者特别有心地在里面加了一些会让这本书显得柔软的内容,比如她会在小说里找一些片段,特别是一些女性小说。我记得一个片段是讲到一个女大学生去学着戴子宫托的时候感到很尴尬,不知道怎么办;还有一个片段非常隐晦地提及当时可能会使用一些草药来流产,一个中产阶级女性在看到某种植物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过去。普通读者为什么要去读这样一本书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想谈论女性话题,甚至参与到一些热点的讨论中去,那么其实你需要知道女性今天有的一切是怎么争取来的,她为什么要去争取这些,每个时代不同的代表人物的贡献在哪儿。如果你真正愿意参与这种讨论,真正想让自己的想法是有见地的,你就必须用历史、用知识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周雯静:我曾经做调查的时候,常常会去城市里那些小一点的综合医院妇科门口,在那边坐着看,也会和身边就诊的人聊聊天。在一些人口密度极高的城市,有些医院的妇科右边就是堕胎的,左边就是上环的,因为人太多了,医生跟你讲话的时间连三分钟都到不了,那么你获取知识的途径就只有两到三分钟。在过去,我们对于避孕、节育还有医学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因为我们找不到它,看不到它,但在今天,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嘈杂,网络上众说纷纭,一些人又没有判断力。在缄默和嘈杂之间,我们拿到这本书,去阅读,去了解人类在避孕的历史上经历了什么——它是一个简史,里面很多部分需要我们自己再去做下一步的查阅,或者再读新的书一步一步深入——它是一个引子,把我们引入到这段历史中来。所以我在想,当你拿到这本书,一方面是可以行使自己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知道之后可以行使自己的选择权。
主持人:我有一个朋友也读了这本书,她说原来以为这本书是本枯燥的科学史,但是没有想到读完之后唤醒了她很多感性的记忆,包括自己母亲的经历。虽然这本书是偏欧美和世界背景的,但是它有很多少数群体和少数族裔在避孕药具的获取和安全性方面的内容。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很多中国女性的一些经历和历史。去年,我们出版了一本我国性别史、口述史专家游鉴明教授写的《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这本书的出版就很有意义,它梳理了从民国时期一直到20世纪中叶80多种当时的报刊上关于女性的报道和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以及女性发出的声音,为我们展现了当时新女性的形象、她们的生活状态,其中有一些讨论就和避孕有关。所以《避孕简史》这本书里谈到的一切虽然是历史,看似是西方的比较多一点,但实际上,无论是小庄老师为我们分享的客观上的技术史也好,还是周老师在她艺术创作和艺术展览过程中收到的反馈也好,都能说明每个人都是创造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位女性或者男性在避孕这件问题上的感触与经历,都汇聚成避孕的历史,也和避孕的未来息息相关。最后,请两位老师用简单的话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小庄:我想总结一下,这本书最后一章叫《避孕的未来》,里面提出了我们未来要面对的关于避孕的新问题。人类社会永远充满了bug,我们是在不停地修补这些bug,而无法找到一劳永逸的办法,往往是有了问题,就去解决问题。人类的历史,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付出的努力。历史在任何一个阶段一定都不是完美的,但一定是那个时候各种合力之下促成的选择,是某种程度的最优,但我们希望之后会有更优的东西去慢慢替代它,这样最终形成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展望未来,我认为人类将来一定会更好地处理避孕问题,生育环节会有更少的痛苦和更多的健康保障。
周雯静:我也收到很多男性的声音,因为他们也想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姐姐、妹妹、母亲和女友,想要去了解女性身体的常识和避孕的知识。网络上掀起了那么多人讨论的浪潮,大家都越来越开放地去讨论这个议题。可能这个问题在短暂的两年、十年,甚至是二十年都没有办法解决,但是提问是重要的,当你不断地提问,不断地重复,避孕问题才有可能在未来有新的发展。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